受到製片小希的邀請,我們有機會與位於台北的綺影映畫攜手合作,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全新推出的沉浸式劇場《絮語森林》。
這是我們團隊首次以動畫與互動設計的角色參與沉浸式展演,負責整場劇場中的互動體驗設計與動畫製作,對我們來說,是一次深具挑戰也意義重大的創作歷程。

絮語森林作為一檔常設展覽,共包含兩段風格與體驗皆截然不同的互動段落,觀眾將穿梭於巨觀森林與微觀自然之間,感受環境的呼吸與生命的呢喃。
為了實現這樣的沉浸效果,我們在過去一年反覆往返士林科教館,甚至多次駐點至深夜,調整節奏、測試互動、同步畫面。
在製作初期,我們投入大量時間熟悉「小黑盒」系統,一邊摸索一邊調整,也是一段學習與磨合的過程。
經歷一年的努力與無數測試,我們最終完成了配合 8K 影片播放的互動體驗設計,打造出一場視聽融合、空間包覆的沉浸式旅程,邀請觀眾走進森林的深處,以感官記錄自然的低語。

我們利用四組光學雷達,定義出一個可偵測的互動空間,當觀眾在這個區域內移動時,系統會即時偵測他們的每一步,並轉換為 XY 座標,傳送至主控電腦。
我們根據小孩每一步的移動距離,細緻調整互動觸發的判定區域,確保互動效果能自然且流暢地被啟動。
同時,我們也針對每段互動畫面的圖像變化進行精細設計,讓觀眾每次遊玩時,都能體驗到不同的視覺回饋與探索趣味。
透過這樣的互動邏輯與藝術設計,小朋友的每一步,都能在地面激發出森林的節奏與生命感。

除了動畫與互動設計,我們也直接與導演溝通,參與劇場內容的節奏規劃與互動概念的發想。其中一段互動原本希望模擬「氧氣傳送」的過程,我們轉化為「水分輸送」的意象——觀眾在互動中猶如製造漣漪,為植物輸送養分,成為整場體驗的感官主軸之一。

動畫風格方面,我們採用了帶有墨水渲染質感的視覺語言,讓畫面像是自然地滲入森林,逐漸擴散。這種方式不只是讓觀眾觀看畫面,而是彷彿讓他們置身其中,與森林一同呼吸與共鳴。

在試映會當天,現場約有百人參與,其中有不少家庭與小朋友。對我們技術團隊來說是一次現場應變的挑戰,但也充滿感動。
看到小朋友在場域中自由奔跑、主動與畫面互動,就算不是設計成互動段落,他們也會被畫面中的巨大昆蟲、壯闊山景與雨後土壤吸引。那份純粹的歡樂,為整部劇場帶來了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生命力。

回顧這一年的製作歷程,我們不只完成了高規格的8K動畫與互動體驗設計,還從中學習到與場館協作的流程、互動系統的維護方式,以及常設展執行所需的細緻管理。這不只是一次作品的完成,更是團隊能力與經驗的一次全面升級